发布日期:2025-04-13 21:32 点击次数:99
1957年9月21日夜,胡适次子胡思杜在绝望中上吊自尽。临死前他未婚无子,父母亲人天各一方,仅留下了一封给堂兄的遗书。堂兄胡思孟赶到后将其埋在郊外一空地上,立了一个木牌,如今早已不知去处。
凄凉、悲苦二词贯穿了胡思杜生命的最后时光,短短36载,他的人生却总是在曲折跌宕中无限循环。
风云突变,父子分离
1948年,胡思杜27岁,这一年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胡适托其好友将此时远在美国的胡思杜送回了国。
在此之前,胡适的两个儿子都在美国读书,经济压力并不小。为了孩子的学业,胡适想尽办法攒钱,不辞辛苦地工作着。除此之外,他还将胡思杜送到了花费较低的美国中部的一所学校,以此来减少开支。可谁曾想,他的一番苦心终究还是打了水漂。
展开剩余90%然而来到美国后的胡思杜,不仅没把心思重新放到学习上,还染上了吃喝玩乐的恶习。读了八年书,换了两所学校,还是没能顺利毕业。
据罗尔纲后来回忆,胡思杜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,又沉迷于玩乐,所以是被学校驱逐的,这是未能毕业最主要的原因。
此外就是他所在的学校虽然便宜,但教育水平比较一般,远不能和大城市的学校相比。所以环境风气的影响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。
眼见如此苦心栽培也没能让胡思杜走上正轨,胡适心中既觉得没面子又感到十分恼火。他考虑再三后决定把胡思杜送回国内。
回到北平后,很多人看在胡适的面子上纷纷帮胡思杜介绍工作,还有推荐他去大学当老师的。
胡适知道胡思杜在美国未能成器,草率地将其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是对别人的不负责,也是对他自己的不负责。随后胡适便以以“思杜学业不成,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”为由拒绝了所有邀请,只是安排胡思杜去了北大图书馆工作。
之所以把胡思杜安排在这个地方,很大原因是希望他能沉下心来多读点书,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。而早年耽于享乐的胡思杜似乎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,渐渐地收了心,开始努力学习起来。
但好景不长,当他想重新开始时,外部的形势也骤然变化了起来。同年12月,解放军将北平团团包围,国民党随即开展“抢救运动”,打算将北平的专家学者都带往台湾,其中就包括胡适。
正当胡适要带着全家离开时,胡思杜却拒绝一起走,坚持要留在北平。他刚从美国回来不久,对国内的情况还不是很熟悉,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事不需要逃跑。
胡适的家庭教育向来比较开放,而且胡思杜早已成年,他也不好干涉儿子的未来,在劝说无果后,决定尊重儿子的选择。就这样,胡适夫妇在给胡思杜留下了一笔足够他生活的钱财后,便匆匆离开了北平。
有道是:“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。”让胡适夫妇万万没想到的是,这一别竟是从此天各一方,再无相见的可能。
更让他们不敢相信的是,胡思杜会以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从小体弱,远赴重洋
虽然胡思杜在壮年时选择了自尽,但他本身其实并不是一个消极悲观的人,相反年少时的胡思杜也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。
胡思杜出生于1921年12月17日,这一天正好也是胡适30岁的生日。为了表达对恩师杜威的思念,胡适特意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胡思杜。
胡适本人在文学界颇有造诣,自然对儿子也是寄予了很大厚望的。他原本希望胡思杜长大后能去清华北大读书的,可胡思杜从小身体虚弱,年少时还曾患过肺病。这样一来,由于经常请假在家的缘故,学习进度跟不上,功课也落下了不少。
胡适心里知道这样下去别说清华北大了,能不能有个文凭都成了问题。经过一番考虑后,他决定专门请家教来辅导孩子。可让他没想到的是,胡思杜生性活泼,学习时调皮又淘气,请了好几个老师都不管用。
直到有一天,家里来了一个老师,这个人就是胡适的学生罗尔纲。罗尔纲当过小学教师,教育方面颇有心得,很快便和胡适的两个儿子打成了一片。他在胡家教了五年书,期间胡思杜在老师的教导下也算乖顺听话。
那时的胡思杜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,是老师眼中懂礼节,没有阔少架子的孩子。
但从本质上来说,胡思杜虽品性纯良,却并不爱读书,相反他更喜欢和朋友在一起玩乐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,年轻时比较贪玩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,但倘若父母不加以约束,一昧放纵,就有可能使孩子变得不思进取,进而造成覆水难收的局面。
胡适工作繁忙,大儿子胡祖望因为年长常常跟在父亲后面四处奔波,虽然有些劳累,但却掌握了不少社会经验,也学到了很多知识。
与之相反的是,出于对幼子的疼爱,胡适把胡思杜常年留在母亲江冬秀身边,希望他能在家好好用功,养好身体,有一天能外出读书,见见世面。
只可惜事与愿违,江冬秀在教育方面不大上心,也管不住胡思杜。所以她只能在信件中告诉胡适除非有他看着,否则这孩子还是老样子。
胡适不是没有考虑到这点,但当时时局动荡,抗日战争已然爆发,他必须赶赴美国担任驻美大使。任务在身的胡适分身乏术,只得先把胡祖望送到康奈尔大学就读,再委托自己的好友帮忙照看一下远在上海避难的胡思杜母子。
当然,他也不是完全撒手不管,在来往的信件中他经常嘱咐妻子还是要多管教儿子,不要省给孩子买书的钱,更不要把孩子养成不好看的样子。
事实上胡思杜也并非母亲口中的毫无上进之心,他也曾向母亲表示自己想学习政治。可江冬秀对政治抱有一定的偏见,斩钉截铁的拒绝了儿子的要求,还在和胡适来往的信件中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不满和气愤。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也更进一步地让胡思杜对学习失去了兴趣,为日后的沉沦埋下了伏笔。
胡适的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,胡思杜虽然先后在上海大学、东吴大学读书,但也是没什么长进。
他千盼万盼来的还有这样一封好友的回信:“小二在此读书,无甚进境,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,请兄赶快注意。”
胡适深知此时的胡思杜离堕落仅一步之遥,因为他也曾染上过恶习,对此可是深有体会。倘若此时不提点一下,日后难免会后悔。于是他这才将胡思杜接来美国读书,这样自己也好照看着点。
可惜胡思杜到了美国也没有改变自己,胡适无奈之下才又把他送回了国。
千里孤坟,大梦一场
刚一回到国内,便遇到了时局的转变,父子二人因想法不同,在这个节骨点分道扬镳了。
告别父母兄弟后,北京也迎来了解放。胡思杜则被派往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。
既来之,则安之。既然选择留下,那就要在这里好好地生活下去,这是胡思杜当时的想法。
但现实总是残酷的,他毕竟是胡适的儿子,有这一层扯不断的联系便注定了这是一颗被埋下的雷。
在胡适离开国内后,一场以胡适为焦点的批评运动开始了。而胡思杜身为胡适的儿子,自然不能摆脱这样的阴影。
为了能在新的社会立足脚跟,胡思杜顺应号召,积极参加学习改造,并常常在会议上发言称要与父亲划清思想界限。
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1950年9月,胡思杜发表一文,其言语措辞之激烈让人难以置信。
这篇文章如平地惊雷,很快便引起了轰动。海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了此事,而胡适自然也看到了这些。
胡适刚听到消息时大为震惊,他没想到自己疼爱多年的儿子会这样说自己,还如此决绝地要和自己断绝往来,一时间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。况且这篇文章影响巨大,这也让他的处境一下子变得十分尴尬。
但当胡适冷静下来后他又觉得,这不会是胡思杜的真心话,这一定是儿子为了自保不得不做的表态。他很平静地将这篇文章从报纸上剪下来,并贴进了自己的日记中。或许这也是一位老父亲对儿子最深挚的感情吧。
胡思杜此举得到了认可,随后他还把父母在临走前留给他的钱财通通上交给了组织,以表忠心。
在那之后,胡思杜被分配到了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,成为了一名历史讲师。他在那里工作十分努力,想以此来弥补父亲的过错。
这样的平静生活过了几年,胡思杜以为可以这样安安稳稳过一辈子了,可这一切不过是他的错觉罢了,等待他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。
1954年,批评胡适的风潮卷土重来,胡思杜以为自己已经表态不会再受到牵连,可现实情况哪有他想的这么美好。在这漫长的十个月里,胡思杜背负着各种骂名,度日如年。
因为这个原因,他一直没有交到女朋友。他还担心自己会连累身为干部的亲戚们,所以很少与他们往来。
那时唯一能让他亲近的就是他的堂兄胡思孟了,因为胡思孟是工人,身份没那么敏感。以至于后来他的遗书也是给胡思孟一个人的,包括剩下所有的钱也都留给了堂兄一家。
虽然外部形势不容乐观,但胡思杜依然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接纳。
1957年,中央号召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,这对一直以来都想入党的胡思杜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他主动提了很多建议,但却因此被多次批评。
在一次次的打击中,胡思杜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,以前的种种不愉快全部涌上了心头。最终,不堪精神重负的他选择了自尽,年仅36岁。
而胡思孟赶到单位后,也只能在郊外挖个坑,勉强将胡思杜入土安葬。
没有妻子孩子相守,没有父母亲人相伴,胡思杜就以这样的方式孤独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。“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?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。”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坟,不知感受了多少肃杀的秋雨,也终究是无人问津。
后来的某一天,胡适听到了胡思杜身死的消息,但他和江冬秀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件事。直到胡适去世,他还留下遗嘱说要把自己的遗产分给胡思杜一部分。
1980年,经组织重新审查,还胡思杜一个公平,也算是为这场悲剧画上了一个句号。
年少时荒废学业,待到想回头时却又陷入到了时代的漩涡配资门户网站,最终落得孑然一身、含冤离世的结局,真可谓造化弄人。前尘往事早已淹没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中,再回首也不过是大梦一场空。
发布于:天津市
Powered by 专业股票配资公司_专业配资炒股技巧_正规的专业炒股配资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