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4-13 22:45 点击次数:108
1931年9月18日在线股票配资,日本关东军炮击东北军北大营,制造了震惊中外的“九一八”事变,因为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,导致在接下来短短的半年时间内,东北三省全部沦陷。
当时,日军屠杀中国人的手段非常残忍,据幸存者回忆,冬天的时候,日军在江上挖一个冰窟窿,用刀把头砍下后,就直接扔进冰窟窿中。
但这种残忍的手段,并没有吓倒英勇的中国人民,一支又一支,由群众自发组织的“东北抗日义勇军”,不断在东北各地涌现。
他们中间有农民、有工人、有学生、有知识分子,还有东北军残部、地方官吏、士绅、土匪,虽然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,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——誓死抗日救国。
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,这些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,最辉煌的时候,至少有30余万人,奋战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。
但由于队伍成分复杂,且缺乏统一的领导,这些义勇军队伍,在装备精良的日军“围剿”下,逐渐被日军击溃,陷入分崩瓦解的危险处境之中。
展开剩余89%1932年11月,杨靖宇受党中央委派,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,接到任务后,杨靖宇立即团结各地抗日队伍,不断扩大游击区,他曾说过:
“别看现在队伍人数少,以后会越来越多,火柴虽小,但点着火后,就无法扑灭。”
在杨靖宇等人的带领下,东北抗日队伍,越来越强大,一批批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,又开始在“抗日救国”的口号下,重新集结起来。
1936年7月,东北抗日革命军第一军,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,杨靖宇担任军长兼政委。
随后东北抗联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快速发展为11个军,开辟了东南满、吉东、北满等多个游击区,他们通过灵活的战术,不断与日军周旋。
抗联第一军的杨靖宇军长,原名马尚德,1905年出生于河南,身高达一米九三,是个著名的“大块头”,也因此很多人都误以为他是个东北大汉。
他因擅长闪电突击、快速奔袭的山地游击战,被日军称为“山林之王”,杨靖宇通过采取“敌合我分、敌进我退、乘敌之虚、各个击破”的游击战术,与日军作战数百次。
当时,东北地区山区多、树林多,日军来扫荡了,抗联战士们就快速分散,等日军走过去了,抗联战士就找准时机一顿猛打,打完之后又快速撤退,日军根本找不到抗联战士的影。
抗联战士就是靠这种看似简单的游击战术,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,牵制了日伪军队数十万兵力,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,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。
并且,抗联军队特别注重团结群众,因此也取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,当时东北的老百姓,都争着往山里给抗联军队送粮食。
甚至在过节时,老百姓还会往山里送猪肉、冻饺子、水果、香烟、药品等各种紧俏物资,可以说在那一段时期,抗联队伍的“口粮”,曾短暂地充足过,战士们也都有力气打鬼子。
但好景不长,随着1937年全面抗日的爆发,加上抗联队伍不断给日军造成重创,使日军持续向东北增兵。
同时,日军为了巩固东北基地,将抗联队伍作为重点讨伐对象进行攻击,在日军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下,抗联队伍不断陷入危险之中。
但英勇的抗联军队不畏艰难险阻,甚至不惜牺牲生命,坚决与日军做斗争,这期间,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。
比如,著名的“八女投江”事迹,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,那是1938年10月,抗联第五军西征突围失利后,在返回途中又遭到日军围追堵截,情况万分危急。
为了保存实力,给部队赢得撤退时间,第一师妇女团指导员冷云,率领妇女团顽强地阻击日军,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。
冷云带着幸存的7名女战士,坚决不做俘虏,手挽着手高声唱起《国际歌》,在日伪军的注视下,投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,英勇牺牲。
日军此时也发现,抗联战士是吓不倒、压不垮的,于是日军就从1938年开始,卑鄙地实施起“归乡并屯”、“归屯并户”政策,切断抗联队伍与老百姓的联系。
当时,日军强迫所有居住在抗联队伍附近的老百姓,搬家到指定村落,然后拉起铁丝网,由日伪军警集中管控,不让任何一个老百姓离开村落。
并且还残忍的规定,如果有一名老百姓偷偷地离开村落,就放火烧死他的全家人,因此在东北漫长的冬天时期,任何一个老百姓都无法离开村落。
这也就导致了,抗联军队在冬天时,根本无法找到老百姓买粮食、补充物资,直接切断了抗联队伍的给养、兵员补充、宿营等赖以生存的基础,自此抗联队伍进入到最艰难的时期。
如果是夏天还好,毕竟能找野果子、打猎物充饥,可到了东北漫长的冬天时期,除了冰天雪地,什么都没有,连野兽都躲起来冬眠了。
这时候的抗联队伍,除了要面临日军的疯狂围剿,还要忍受着饥饿与严寒,当时的东北山区,温度达到零下50度以下,很多战士都是被活活冻死的。
根据幸存的抗联战士回忆,当时的抗联战士牺牲方式大致有三种,第一种是被日伪军打死,第二种是被严寒的冬天冻死,第三种是被活活饿死。
除了第一种牺牲方式之外,另外两种更让人痛心,当时严寒的冬天,已经达到了“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”的程度,但就算如此,战士们也不敢轻易烤火。
因为一旦生火取暖,就会被躲在碉堡中的日军发现,然后立即顺着目标,前来讨伐抗联战士,可此时的抗联战士,都快要被冻僵了,哪还有力气跑,所以生火取暖实属奢望。
因此,战士们不得不依靠意志,来渡过无数个严寒的夜晚,据说有的战士被冻迷糊后,竟然会把大树当作火盆,紧紧地抱着大树,直到牺牲……
至于吃的东西就更不用想了,根据抗联战士李桂林回忆,当时什么吃的都没有,他手里攥着一个苞米粒,跟着队伍走了七天七夜,也没舍得吃。
因为他觉得,这个苞米粒,要留到最关键的时候,给最需要的战友,那饿了怎么办啊?他就和其他战士一样,从破烂的棉衣中,掏出一小块棉花揉成球,就着雪吞到肚子里去。
也因此,直到多年后,他的胆结石里一直都有棉花,按照李桂林的说法,他是幸运的,因为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,他毕竟活了下来……
此时,杨靖宇所率领的抗联一路军,也同样不好过,1938年底,在党中央的关怀鼓舞下,杨靖宇率领1400余名战士转战长白山区域,与二路军联合作战。
但经过蒙江战役之后,杨靖宇部遭受重大损失,队伍仅剩下400余名战士,不过他们依旧克服严寒与饥饿顽强作战,渴了就吃雪,饿了就吃树皮、草根、棉花……
虽然他们经常半个月吃不上一粒粮食,但依旧顽强地与日伪军队作战,连续多次冲破日军的“围剿”,不断袭击日军据点、碉堡,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与震慑。
时间来到1939年,东北抗日形势进一步恶化,面对日军不分昼夜的围追堵截,抗联队伍只能化整为零、分散游击。
身高达一米九三的杨靖宇,虽然长时间营养不良,但依旧能凭借着顽强的意志,与日军斡旋。
有一次,日军发现杨靖宇后,立即对其开展追击,但杨靖宇的奔跑速度实在太快了,最终导致日军600余人的追击队伍,因为疲劳掉队的竟然达到了500余人。
就这样,杨靖宇一次次躲过了日军的追击,并持续给日军予以痛击,但艰难的环境,使个别抗联战士,动摇了理想信念,出现了叛逃的情况。
1940年2月1日,杨靖宇所率领的一路军排长张秀峰叛变投敌,张秀峰在第一时间就向日军报告了杨靖宇的行进路线,致使杨靖宇直接暴露在日军面前。
日军立即派兵对杨靖宇进行“围剿”,杨靖宇又与日军在深山老林中,周旋了20多天,最终在2月23日,杨靖宇在濛江三道崴子被日伪军包围,壮烈牺牲,享年35岁。
根据叛徒回忆,杨靖宇在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是:
“谁是抗联的叛徒?给我站出来,我有话说!”
可此时,叛徒哪敢站出来,最终杨靖宇带着遗憾与不甘离开了人世,后来追击的日军,为了研究杨靖宇到底靠什么坚持了那么长时间,特意剖开了杨靖宇的遗体。
在杨靖宇的胃里,除了棉絮、草根,一粒粮食都没有,看到眼前的情景,日军惊呆了,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想象,杨靖宇竟然仅靠这些东西,就能坚持这么长时间。
杨靖宇虽然牺牲了,但他的精神鼓舞了所有抗联战士,接下来抗联战士继续与日军顽强作战,直到1941年12月,因部队损失惨重,大部队才不得不撤入苏联境内休整。
但在东北三省,依旧留着少部分抗联战士,一直与日军顽强对抗,直到1945年8月8日,苏联对日本宣战。
那些前往苏联休整的抗联战士,又重新回到东北,与一直在东北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抗联战士组成联军,全力配合苏军与日军作战,直至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。
据统计,在十四年的战争中,抗联战士共歼灭日伪军十八万余人,牵制日伪军七十六万余人,袭击日军十五万余次。
在东北抗联整个战斗过程中,牺牲的包括杨靖宇、赵尚志在内的,军长级以上军官达177名,师长级以上军官达101名。
东北抗联战士用惨痛的代价,为抗日的胜利,做出了绝对的贡献,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、英勇不屈的精神。向所有抗联战士致敬!
参考资料:
1.《东北抗日联军》 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 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9月
2.《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斗争及地位》吴佳楠著 沈阳师范大学 2014年5月
3.《我的抗日》中国传奇2020之我的抗战节目组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1年11月
#追寻先烈足迹#在线股票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
Powered by 专业股票配资公司_专业配资炒股技巧_正规的专业炒股配资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